第2章 麦兆良神父藏品 穿越山海的文明密码
本站推荐:御兽天骄:开局捡到魔狼幼崽、公路求生从破旧汽车开始、刚退役,就和逃婚大小姐同居、官途:我有通天背景却从科员干起、当虐文女主修了杀戮道、东汉之乱世黄巾、用读档专抢敌人机缘后,我飞升了、北境狂龙、联盟:我王者马甲被学姐扒出来啦、说好当导游,怎么变成天理了?、重生1993,从军校退学之后、一位算命先生的回忆、御兽之王:开场就润,爽到失联、逆天铁匠、九霄玄天神帝、甜爆!大佬们都被我钓成翘嘴了!、我的维多利亚女友、三鞭打散父子情,请陛下称太子、开局穿越大夏,我在战场杀敌成神、上岸后竟进入了超自然现象调查局、国宝的秘密、国宝背后的故事、国宝密钥、国宝的文明密码是什么、国宝里的中国密码、国宝的文明密码有哪些、国宝密令、国宝名称的由来、国宝里的文字、
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,静静陈列着一批跨越数千年的文物: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泛着温润光泽,商周时期的陶器刻着神秘纹饰,明清瓷器的釉色流转着岁月的沉淀。
这些看似普通的器物,却承载着粤东地区文明起源的密码,而它们的现者,是一位曾在汕尾乡间穿行的意大利神父——麦兆良。
这位身着黑袍的传教士,用半生时光叩击大地,让南中国海畔沉睡的文明重新焕生机。
一、黑袍神父的考古传奇
1928年,意大利天主教神父麦兆良远渡重洋来到香港。
当时的粤东地区,传教士们除了传播信仰,也热衷于探索这片土地的古老奥秘。
麦兆良最初协助爱尔兰神父芬戴礼在“福老区域”
进行考古,1936年芬戴礼去世后,他独自踏上了揭开粤东史前文明面纱的征程。
在汕尾捷胜镇的乡间,麦兆良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。
当地老人回忆,这位蓄着黑胡子的神父常常头戴草帽,背着布袋走村串巷,用半生不熟的汕尾话与村民交流。
有人说他能用一枚铜钱换走村民家中的“破陶片”
,也有人说他曾在暴雨中抢救出被泥土掩埋的石斧。
最神奇的是,麦兆良竟在短短几年内学会了汕尾方言,甚至用意大利语编纂了一本《汕尾话字典》,让当地人惊叹不已。
这些看似离奇的传闻,实则是麦兆良考古生涯的真实写照。
他穿梭于捷胜沙坑、南澳澳头等地,足迹遍布粤东丘陵与海岸。
1934年,当得知沙坑村现陶片后,他立即带领助手展开调查,在沙坑北遗址的红土层中,次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斧和彩绘陶片。
此后十余年间,他陆续现了沙坑南、三角尾、菝仔围等数十处遗址,采集文物近万件。
二、器物中的文明图谱
麦兆良藏品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,犹如一部立体的粤东文明史。
这些器物不仅是实用工具,更是古人智慧与审美的结晶。
(一)石器:开启鸿蒙的利刃
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麦兆良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沙坑北遗址出土的磨光长身石斧,刃口锋利如新,斧身保留着细腻的磨制痕迹,展现了5ooo多年前先民的精湛技艺。
东坑南遗址的石锛则呈梯形横截面,有的还带有弧形凹刃,推测是用于砍伐树木或加工木材的工具。
最特别的是沙角尾遗址的有肩石锛,这种独特的造型在华南地区广泛分布,暗示着远古时期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。
(二)陶器:泥土塑造的史诗
陶器是麦兆良藏品中最丰富的类别,从炊煮器到祭祀用品,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图景。
沙坑北遗址的彩绘圈足盘尤为惊艳:盘沿刻着波浪纹,盘心以镂孔技法装饰,犹如一轮红日从海面升起。
麦兆良推测这是祭祀用的礼器,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。
东坑南遗址的流带把壶则充满实用智慧:壶身一侧带有流口,另一侧安有把手,方便倾倒液体,其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陶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青铜器时代的宝楼文化遗址中,折沿绳纹釜占据多数,这种炊具的广泛使用,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进步。
(三)瓷器:釉色里的海上丝路
明清时期的瓷器在藏品中散着独特魅力。
一件青花山水纹瓷碗,釉面白中泛青,碗心绘有层峦叠嶂与帆船,暗示着粤东地区与海上贸易的联系。
更珍贵的是一件素三彩瓷盘,黄、绿、紫三色交融,盘心绘有麒麟送子图案,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深刻影响。
这些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品,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